能源安全自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來,即成為各個國家內外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近年來,隨著石油等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圍內呈現(xiàn)總體供大于求的趨勢,能源安全一度遠離了國際問題的熱點。然而,隨著沙特阿拉伯煉油廠遭遇無人機襲擊而大幅減產,委內瑞拉、伊朗等重要產油國的危機不斷發(fā)酵和深化,這些“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的風險給國際油市造成的動蕩提醒人們:能源安全的不確定性仍時時徘徊于我們身邊。” ——編者
10月11日,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落實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審議通過推動能源高質量發(fā)展實施意見,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
此次會議除了對如何推動我國能源高質量發(fā)展提出了具體要求,還未雨綢繆地對能源安全可能產生的“憂患”做出了十分務實的指示:“根據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科學規(guī)劃煤炭開發(fā)布局,加快輸煤輸電大通道建設,推動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和煤電清潔高效發(fā)展,有效開發(fā)利用煤層氣。”據此可知,目前我國對于煤炭的定位明確,由于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煤炭的利用要從粗放型開采過渡到科學規(guī)劃開發(fā)和布局。
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推動發(fā)展變革
中國特色能源發(fā)展之路需要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能源安全問題離不開國家的資源稟賦,按照資源的稟賦來構筑新的能源系統(tǒng)才有最大的安全,才符合我國“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情況。
我國的資源稟賦是多煤、少油、缺氣,同時分布不均勻,以西北西部為主,但是消費以東部為主。日前舉辦的第八屆能源安全論壇上,許多專家關于能源安全、資源稟賦及煤炭的清潔利用觀點也與國家能源委員會的倡議不謀而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表示,不應“一刀切去煤”,更不應妖魔化煤炭。一方面,我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煤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多年發(fā)展的經驗也證實,煤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重大。“清潔煤的高效利用是解決清潔取暖問題的根本,更是未來能源利用的重點所在。”倪維斗呼吁,應重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在清潔供暖領域的應用;在重視煤炭作用的同時,過去粗放的使用方式必須改變,高污染的散燒煤也應嚴格制止。
“現(xiàn)在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天然氣身上,俄羅斯向中方每年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當于2700萬噸標準煤,但天然氣目前仍不能夠滿足我國蓬勃增長的消費需求。”倪維斗認為,中國相對豐富的煤炭儲量才是我國能源的根本保障。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在相當一段時間仍將以煤為主,這就要求在煤的利用上做文章,走煤的清潔、高效、低碳利用之路。
根據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37.7億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158倍,年均增長7.6%。其中,煤炭產量36.8億噸,比1949年增長114倍。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炭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始終在90%以上;改革開放后近三十年時間里,這一比重基本在70%以上。十八大以來,傳統(tǒng)能源利用方式加速轉變,清潔低碳轉型步伐明顯加快,煤炭消費比重下降9.5%,歷史性降至60%以下。
對于未來煤炭的利用,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提了兩個方向。簡單來說就是要推動煤電清潔高效發(fā)展,配套加快輸煤輸電大通道建設。以中國的資源稟賦來看,核電技術尚未取得突破之前,近幾十年內中國仍然會以煤電為主。
“能源關系民生冷暖。北方取暖季節(jié)即將到來,要切實抓好保暖保供工作,從實際出發(f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這是中央政府首次正式明確提出宜煤則煤,而“從實際出發(fā)”可以看出,不同于以往在一刀切煤改氣之后提出的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原則,此次政策發(fā)生了調整,開始提出重點發(fā)展清潔煤供暖和生物質能供暖。
“面對國際能源供需格局深度調整、能源領域新形勢新挑戰(zhàn),必須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以能源高質量發(fā)展為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堅實保障。”能源安全的內涵開始有了新的變化,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質量的發(fā)展階段。
國際形勢下貿易瓶頸依舊存在
在推進高質量發(fā)展過程中,能源行業(yè)下一步將會有哪些重要的舉措和思路?
以LNG為例,過去10年,全球液化天然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5%。然而,增長速度是不規(guī)則的。2011年之前一直強勁,此后4年基本持平,2016年之后再次上升。2016年至2019年期間,全球液化天然氣貿易量年均增長9%, 2018年全球LNG貿易量達到了驚人的近3.5億噸。
為何出現(xiàn)如此不規(guī)則的發(fā)展趨勢?主要是天然氣裝船前液化以及到達終端用戶前的再氣化和運輸過程的復雜性所致。迄今為止,全球天然氣貿易的真正瓶頸主要出現(xiàn)在基礎設施層面,而非單純的天然氣供需。
從供給端來看,全球最大的兩個出口國卡塔爾和澳大利亞總計出口量接近占到世界貿易量的一半。澳大利亞2018年全年的出口量同比增長了23%,達到6920萬噸,幾乎與卡塔爾7790萬噸的出口量持平。
此外,美國和俄羅斯也正在擴大相關產能,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將且正在快速增長。2018年,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同比增長54%,預計未來幾年美國將占全球新增供應能力的一半。
數據顯示,2019年前9個月,全球液化天然氣海運出口同比增長11.2%,至2.603億噸。澳大利亞目前占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的21.6%,與卡塔爾21.9%的份額相當。2019年前三季度,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同比增長54.9%,達到2420萬噸。2019年前9個月,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同比增長18.9%,至4300萬噸。
在中國與俄羅斯簽下4000億美元天然氣的世紀大單后,如無意外俄羅斯將成為中國天然氣最大的供應方。中國目前天然氣進口LNG與管道天然氣各占一半,LNG的進口主要來自卡塔爾、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分布比較均衡。隨著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fā)力度的增大和美國開始向國際市場出口頁巖氣,中國的天然氣供應應該將要迎來比較寬松的局面。
能源系統(tǒng)下需提高抗沖擊能力
既然天然氣能源供應并沒有“青黃不接”,能源安全問題為何依舊不可忽視?
在能源系統(tǒng)日益復雜的今天,能源安全早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能源供應充足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甚至多個國家彼此相互影響的能源系統(tǒng)性風險。如同國際能源憲章知識中心主任、總協(xié)調人瑪拉特·德德羅夫所說,今天能源安全的含義除了供應充足、價格可接受,還需要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社會發(fā)展要求。同時,一國的能源系統(tǒng)需要具有足夠的彈性以抵御外來的沖擊和風險,特別是在受到沖擊時具有不同能源形式直接相互轉換補充的能力。
事實上,在目前全球化的能源市場里,能源安全的關鍵在于多元化和共同維護一個有效運轉的國際市場。全球性的能源市場將各國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聯(lián)系在一起,每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都可能由于其他國家的能源政策受損或受益。
作為戰(zhàn)略儲備的石油也面臨同樣的蝴蝶效應——“石油是全球商業(yè)的全球貿易的燃料所在,沒有任何人能夠免疫。美國和中國的脫鉤、中東的局勢升級,這些問題總會波及全球。”全球安全研究所聯(lián)席所長蓋爾·魯夫特表示,即使是美國也不能獨力保證自己的能源安全。無論對于生產國還是消費國來說,維護國際能源市場的正常運行都與他們自身的利益休戚相關,也是他們之間的共同義務。
可以明確的是,需求與供應安全性的保障,這個定義是在不斷變化的,能源安全是取決于一系列的環(huán)境變化的。“美國的70年代的能源安全和現(xiàn)在的能源安全,是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的,海外市場狀況、科技、國際需求、排放、能源轉型過渡……這些動態(tài)的要素是必須要融入全球挑戰(zhàn)的解決當中的。”國際能源秘書長代表奧朗澤布·克雷希強調,新的市場基本因素需要不斷被考慮,還有包括碳定價機制、顛覆性技術、變化的風險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這些都影響著整個行業(yè)的長期發(fā)展。
由此可以看到,能源安全有傳統(tǒng)能源供應的挑戰(zhàn),更重要的是能源系統(tǒng)本身抗沖擊能力和能源供應均衡性的挑戰(zhàn)。另外,能源的環(huán)境影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很重要。因此,對于中國來說,要增強能源安全,不應該簡單地將目光盯在能源供應來源和通道上,而是應該更多地注重整個系統(tǒng)的抗沖擊能力,考察在未來氣候變化或其他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挑戰(zhàn)下整個能源系統(tǒng)的保障能力。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